冬天起床小技巧,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

2024-12-16

随着天气逐渐转冷,早晨的被窝似乎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,而“起床”这件原本简单的小事,也变得愈发困难。闹钟响起的那一刻,心里总是默默地祈求能再多躺几分钟。其实,在寒冷的冬天,适当赖床不仅是对身心的一种呵护,更有助于心脑血管的健康。

冬季是心梗、脑梗等心脑急症的高发季节,尤其是清晨,更是被冠以“魔鬼时段”的称号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约40%的心梗和29%的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清晨,这一现象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。国内外多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,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上午6~12点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时段;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则发现,这一时段的病人数量最多,且病情更严重;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也指出,早上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比其他时间高出40%。

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93605.png

那么,为何清晨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“高发时段”呢?

因为早晨起床后,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,导致血压上升,进而诱发心梗。此外,睡眠状态下心跳较慢,醒后交感神经兴奋,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心跳迅速增加,心肌耗氧量增大,对于有冠脉病变的患者来说,更易出现心肌缺血、斑块破裂,导致急性心梗。同时,清晨血液处于相对浓缩的状态,加上血压波动,会增加血管内斑块破裂和血栓的风险。

因此,冬天起床时切忌猛地爬起,而是应该慢慢来。可以先在床上静躺一会儿,然后坐起伸伸懒腰,活动一下胳膊腿,再缓慢下床。这样的起床方式不仅有助于身体逐渐适应从睡眠到清醒的状态,还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风险。

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93518.png

当然,除了起床慢一点外,还有一些小事也不适合睡醒后立即做。比如剧烈运动,冬天晨练不能太早,清晨气温过低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使血管收缩加强,造成血压波动,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突发。建议将晨练改到下午较暖和的时间或傍晚,并注意充分热身,不要太过剧烈。此外,马上进食、立即叠被子、用力排便以及立即工作等也都是睡醒后不宜立即做的事情。

不过,赖床虽好,但也要有个度。一般来说,赖床以15分钟左右为宜,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。同时,有尿意时不要憋着,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,膀胱壁扩张,对于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,更易诱发心绞痛、心律失常等疾病。为了赖床宁可不吃早饭的人也要注意了,长时间不吃早饭会损害消化道机能。

QQ浏览器截图20241205093801.png

此外,要想让起床变得不再艰难,还需要注意卧室环境的营造。睡觉时要远离电子设备,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源干扰,醒来后可以听一些节奏舒缓的轻音乐。同时,避免长期熬夜也很重要,建议晚上22~23点就寝,睡前两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,保持放松状态。这样不仅能让你拥有一个更好的睡眠质量,还能让早晨的起床变得更加轻松愉快。

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,让我们一起学会科学赖床,让起床这件小事变得不再艰难吧!



免责声明:内容来源【文心一言】,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不当转载,请联系删除。


阅读1
分享
写评论...